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研究成果發表,日期:2025年10月23日
中研院天文所博士後研究學者沈準燮帶領國際團隊,利用電腦模擬宇宙中許多星系的演化,發現現今星系的旋轉方向,可能藏著早期宇宙是否「打破對稱性」的線索。這種對稱性叫做宇宙的「鏡像對稱」(Parity Symmetry),就像左手和右手的關係一樣。研究結果顯示,未來新的天文觀測資料,有機會真的找到這種「宇宙偏向某一邊」的證據,幫助我們了解宇宙是不是有「左右手之分」。這項成果日前發表在《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並被選為重點報導刊登於《Physics》。
我們的宇宙是「左撇子」還是「右撇子」?這聽起來或許有點奇怪,但其實這個問題牽涉到物理學中一個非常基本的概念——鏡像對稱。這個原理認為,大自然的定律在鏡子裡應該看起來一樣。如果這種對稱性在宇宙誕生初期被打破,那就可能代表有一些超出目前物理理論的新現象。
中研院天文所沈準燮(Junsup Shim)和研究團隊,近期在檢驗「宇宙手性」方面,取得重要進展。他們利用電腦模擬(稱為「宇宙N體模擬」)設計出一種新的方法,創造出一個「一出生就帶有偏向性」的宇宙——也就是一個打破鏡像對稱的模擬宇宙。沈準燮表示:「我們發現,如果早期宇宙的鏡像對稱被打破,現在星系的旋轉分布也會跟著不一樣。」這項方法讓研究人員能追蹤宇宙演化,如何從一開始的不對稱,一直到今天所看到的巨大星系結構。
研究結果顯示,即使經過上百億年的演化,這種最初的不對稱仍然有一部分被保留下來,藏在星系的自轉方向裡。透過研究星系的旋轉方向,天文學家或許能在真實觀測中找到早期宇宙「打破對稱」的痕跡。研究團隊預測,未來像「暗能量光譜儀(DESI)」這類大型天文觀測,有機會用極高的準確度發現這些跡象,為了解早期宇宙的物理開啟新頁。
沈準燮認為:「星系的旋轉仍然保留著宇宙最初那點不對稱的印記。觀察它們今天的旋轉方式,或許能幫助我們揭開宇宙誕生時的祕密。」
早期宇宙的物質分布模擬圖——左圖為具有鏡像對稱的情況,右圖則是不具有鏡像對稱,顯示出宇宙最初「手性」的影響。圖片來源:沈準燮
更多資訊:
本篇論文發表於2025年9月30日出版的物理評論快報(Physical Review Letters),篇名:Probing Vector Chirality in the Early Universe,並被期刊主編評選為《Physics》重點報導。
媒體聯絡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沈準燮博士
Email: jshim@asiaa.sinica.edu.tw
電話:02-2366-5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