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大質量恆星的瘦身秘密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研究成果發表,日期:20231月18

大質量恆星泛指比太陽重十倍以上的恆星,它們可以放出強大的紫外線,游離星際介質的氣體,最終形成壯烈的超新星爆炸,釋放出生命誕生所需要的元素。因此,大質量恆星對宇宙演化與生命誕生有相當重要的影響。決定恆星演化最重要的物理參數是質量,但是由於恆星會吹出恆星風,將表面物質帶走,所以恆星的質量會隨著演化而逐漸流失。了解恆星質量散失的機制,有助於全面認識恆星的演化。

由中研院天文所歐柏昇博士生與陳科榮助研究員所領導的研究團隊,在恆星質量散失理論上有重大的新發現,研究成果刊載於最新一期的《天文物理期刊》上。論文第一作者歐柏昇利用2000組精密的恆星演化模型,探討大質量恆星質量散失與其金屬豐度的關係。從這批模型中,研究團隊意外發現「臨界金屬豐度(critical metallicity)」的存在! 大質量恆星的金屬豐度只要高於此臨界值(~0.1太陽金屬豐度),在核心的氫燃燒殆盡之後,這顆恆星可以演化為紅超巨星,亦即膨脹成半徑比太陽大了約1000倍的低溫星球。在紅超巨星階段,星球可產生塵埃驅動的冷恆星風,造成大量的質量散失。反之,若低於臨界金屬豐度,恆星則無法膨脹成紅超巨星,終其一生只有微小的質量散失。靠近此臨界豐度的恆星,質量散失有非常劇烈的變化,類似物質的相轉變(例如水變成冰)。

歐柏昇解釋:「我們從兩千組模型之中,意外發現兩種截然不同的恆星演化行為,表示早期宇宙與當今宇宙的恆星質量散失可能有極大的差異。」

陳科榮則認為:「大質量恆星的臨界金屬豐度存在與否在天文物理界一直極具爭議性,本研究首度證實臨界金屬豐度的存在並確認其值,這個發現將改寫我們對大質量恆星演化的知識,並對天文物理產生革命性的影響。」

早期宇宙的金屬含量非常稀少,恆星的金屬豐度很可能低於臨界金屬豐度。根據此項研究預測,早期宇宙的大質量恆星可能只有相當微小的質量散失,與當今的宇宙差異甚大。質量散失的結果,可進而影響大質量恆星的演化及其超新星爆炸,因此臨界金屬豐度的發現,讓我們必須重新審視過去的大質量恆星模型與其反饋效應,對恆星與星系物理有深遠的影響。

大質量恆星散失主要是透過恆星風的機制。左下角為大質量恆星所在,吹拂的恆星風在星際介質中產生一陣陣如水波般的漣漪。片來源:中研院天文所/陳科榮

更多資訊:

本篇論文發表於20232月10日出版的天文物理期刊(Astrophysical Journal),篇名:Critical Metallicity of Cool Supergiant Formation. I. Effects on Stellar Mass Loss and Feedback

相關連結:

爆炸小組: https://spes31415.wixsite.com/cosmicexplosion

媒體聯絡: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助研究員陳科榮,Email: kjchen@asiaa.sinica.edu.tw Tel: (02)2366-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