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望遠鏡的 METIS 計畫通過設計審查,中研院天文所參與儀器研發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研究成果,發表時間:2020年6月5日)

超大望遠鏡(Extremely Large Telescope ,簡稱ELT)的中紅外成像儀和光譜儀(Mid-infrared ELT Imager and Spectrograph,簡稱METIS),其初步設計審查,已獲歐南天文台(ESO)通過。METIS將充分利用超大望遠鏡的巨型主鏡對廣泛主題展開研究,例如鄰近的太陽系天體、遙遠的活躍星系等等。METIS也非常適合研究恆星生命週期中各種不同階段的恆星:從孕造新生恆星和行星的「星盤」,到恆星生命週期進入尾聲的「老年恆星」。

下圖為METIS中紅外成像儀和光譜儀的設計模型圖

Credit: ESO/METIS Consortium/L. Calçada
Credit: ESO/METIS Consortium/L. Calçada

中間銀色/藍色物體是METIS中紅外成像儀和光譜儀的主體,直徑約1.5米,負責液態氣體保持在60K左右低溫。整個系統被架高到離地面4米高,以與超大望遠鏡系統的光線銜接。

中研院天文所研究員王祥宇說:「30公尺級可見光望遠鏡是下個世代的望遠鏡。目前世界上有三個計畫正在建造中,『超大望遠鏡ELT』 是這三者中口徑最大的,是中研院參與的第一個30公尺級可見光望遠鏡的儀器開發計畫,將可以讓臺灣的科學家使用地表最大的可見光到中紅外波段望遠鏡。雖然加入的時間較晚,我們有信心可以貢獻來自臺灣的技術,完成所負責的儀器組件。」

「超大望遠鏡」將是地表最大的可見光到中紅外波段望遠鏡,預定2025年左右開始運作。

得力於39米主鏡和先進自適應光學系統,其解析度將是韋伯太空望遠鏡的6倍。

充分利用超大望遠鏡和自適應光學模組,METIS中紅外成像儀和光譜儀可望以革命性的解析度探測天體結構和成分。

Credit: ESO/METIS Consortium/L. Calçada

示意圖顯示,在智利高原沙漠山峰上的「超大望遠鏡」,預定於2025年完工時的可能樣貌。

METIS預計將能為系外行星探索相關領域帶來重大貢獻。系外行星是個熱門主題,也是讓科學家及一般大眾都倍感興奮並積極採取行動的幾個天文領域之一。METIS將能研究許多巨型系外行星的大氣溫度、天氣和季節變化。此外,METIS還有可能直接探測鄰近恆星周圍的類地系外行星,樂觀條件下,甚至可探討其大氣成分。

目前,該儀器已通過歐南天文台總部的初步設計審查,在儀器開始組件製造前,METIS 合作團隊仍將持續進一步研發設計細節。

更多資訊:

在歐南天文台的資助下,METIS合作團隊包含荷蘭的NOVA (Netherlands Research School for Astronomy represented by the University of Leiden)、德國的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Astronomy (MPIA, based in Heidelberg)及University of Cologne、英國的UK Astronomy Technology Centre (UKATC, in Edinburgh, Scotland, UK)、比利時的 Katholieke Universiteit Leuven 、法國的Saclay Nuclear Research Centre (CEA Saclay)、葡萄牙的Center for Astrophysics and Gravitation (CENTRA, University of Lisbon)、瑞士的ETH Zürich、奧地利的A* (an Austrian partnership represented by the University of Vienna, the University of Innsbruck, the University of Graz, the University of Linz, and RICAM Linz, Austrian Academy of Sciences)、美國的University of Michigan at Ann Arbor、臺灣的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以及比利時的Université de Liège。

相關連結:

2020.06.05 歐南天文台:METIS Instrument Passes Design Milestone

媒體聯絡: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祥宇,Email: sywang@asiaa.sinica.edu.tw Tel: (02)2366-5338

原文:ESO

英譯中/編輯:黃珞文

科學編輯:王祥宇研究員、周美吟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