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哲倫雲伴星系普查計畫」找到兩個矮星系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研究發表,時間: 臺北時間2018年4月19日,作者:Dr. Gabriel Torrealba)

銀河系像一扇窗,特別為我們能探索到宇宙中極微小超黯淡的星系而開啟。極微小星系非常暗,故而只有在和我們的距離小於數千秒差距(註1)以內,才有可能偵測到。根據「冷暗物質宇宙模型」(即ΛCDM)對宇宙形成結構的預測,這些極微小星系可能是宇宙間最早形成的初代星系,根據其運動特徵可知,這種星系完全受暗物質主導,不過,至今我們對暗物質來源卻仍一無所知。

此外,根據冷暗物質模型理論預測,宇宙形成在空間構造上應具階層式結構,階層式結構的適用範圍是宇宙間尺度較大的結構體,也就是質量範圍從星系團到超暗星系這個範圍間的天體。這意味著像大麥哲倫雲星系這樣的星系前來銀河系之時,應會夾帶本身的「伴星系」(又稱為衛星星系,satellite galaxies),且這些伴星系會散布在銀暈附近。重點是,若要印證此預測的話,因需要去觀測到的主角皆過於暗淡,所以宇宙中唯一能證實這預測的地方,僅限於在銀河系內而已。由此可知,對麥哲倫雲星系周圍的伴星系進行普查性觀測,相當有必要。

於是「麥哲倫雲伴星系普查計畫」(簡稱為MagLiteS,或參考註2)應運而生,它是以麥哲倫雲星系的伴星系為普查對象,而伴星系位置則在麥哲倫雲星系之外圍,那是到目前為止其他光度測量普查尚未探測的新領域。選定這個區域的理由是根據 Jethwa、Erkal、Belokurov (註3)等三位天文學家在2016年提出的理論,按他們估計,約有70個伴星系可能從大麥哲倫雲星系被帶到銀河系,且落腳處較可能更靠近大麥哲倫雲星系。

「麥哲倫雲伴星系普查計畫」所使用的觀測儀器是裝設在布蘭科4米望遠鏡上的「暗能量相機」(Dark Energy Camera),屬於美洲際天文台所有,地點在智利Cerro Tololo,該巡天計畫,預計能觀測靠近麥哲倫雲星系南邊約1200平方度大小的範圍。按照理論所預估,普查完成時應能新發現5個伴星系,且其中應有4個是原本便來自麥哲倫雲星系。

目前在大麥哲倫雲星系附近尋找其伴星系的計畫成果很不錯,不僅「暗能量相機普查計畫」已發現了幾個伴星系(註4,5),「麥哲倫雲伴星系普查計畫」也有進一步發現,但和原預期總產量,仍有一段差距。由中研院天文所Gabriel Torrealba主導的團隊,近期在這張搜尋伴星系的清單上增添了一對頗引人注意的伴星系(註6),所採方法是針對MagLiteS取得資料再加上系統化搜尋程序,藉此方式,這群天文學者識別出兩個相距只有18角分的恆星系統。這兩個分別獲命名為「Carina2」和「Carina3」的伴星系,在特徵方面符合「金屬量貧乏的古老恆星族」,和太陽距離分別是:36kpc、28kpc,估計可見光波段的絕對亮度各為-4.5和-2.4,將兩者各為90和30秒差距的直徑大小加進計算後,屬於所謂的「超暗星系」。圖一顯示這兩個伴星系的所在位置。特別說明:研究團隊製作此圖像時已將這兩塊區域的亮度強制放大40倍,否則圖中該區看來將是空無一物。

圖一,Carina2和Carina3鄰近區域彩色圖,是在「暗能量相機普查」後續觀測中取得的新發現。

左邊紅色圈內較小的狹長橢圓區域是Carina3,右邊紅色圈內的是Carina2。這兩區的亮度已調亮40倍,方便讀者辨別。Image Credit: Gabriel Torrealba

經後續加以光譜觀測證實,這兩個恆星系統是彼此相干的,兩者可能都是主要由暗物質構成的矮星系。儘管它們與船底座(Carina)矮星系距離上很近,然而考慮到它們與船底座的系統速度差異很大,大於200公里/秒,這意味著這兩個恆星系統與船底座矮星系直接相關的可能性極低。另一方面,二者的速度還顯示出它們是與大麥哲倫雲星系之伴星系一致(而非與銀河系之伴星系統一致),有可能目前尚未脫離大麥哲倫雲星系之重力束縛。

於是,藉這項發現,我們對銀河系周圍伴星系統已多增添了幾分認識,並得知由大麥哲倫雲星系所帶來之外來伴星系,可對銀河系周圍伴星系形成哪些影響,這項觀測結果還直接證實了對階層式結構的預測。此外,兩系統似乎是位於大小麥哲倫雲星系周圍的所謂「平面結構」(planar structure)中,範圍如圖2以虛線所標示。

圖2:在大小麥哲倫雲星系周圍的星系分佈說明圖。

黑線顯示最佳擬合的系統平面。紅線圈住的是MagLites普查計畫的巡天範圍,紅點顯示的是MagLites 所發現的伴星系;藍線圈住的區域,是「暗能量相機巡天計畫」普查的範圍,藍點顯示「暗能量相機」發現的伴星系。大麥哲倫雲星系和小麥哲倫雲星系分別以黑色正方塊和黑色圓點顯示(圖像版權:Torrealba et al. 2018)。

如圖示的這個平面結構特徵明顯引人注意的是,厚度不到3kpc,但延展很長,從30 kpc 的星系範圍延伸到超過100kpc以外。目前陸續有證據顯示,宇宙中,轉動平面結構有可能相當普遍,但在模擬計算中卻相對罕見(註7),如果能在大小麥哲倫雲星系觀測到以同方向在轉動的平面結構,則或可證實這種結構其實存在於宇宙中質量範圍更廣泛的天體中,屆時也為此神秘疑團再添一些有趣的議題。

(原文撰述:Dr. Gabriel Torrealba 刊載於2018年4 月出版的美國國家光學天文臺半年刊,p.10~11,中文翻譯:黃珞文;校稿:周美吟博士)

註釋/相關參考連結:

1. kiloparsec,或kpc,是天文學上量度距離的單位,相當於3260光年

2. An Ultra-faint Galaxy Candidate Discovered in Early Data from the Magellanic Satellites Survey: Drlica-Wagner A., et al., 2016, ApJL, 833, L5

3. A Magellanic origin of the DES dwarfs: Jethwa P., Erkal D., and Belokurov V. 2016, MNRAS, 461, 2212

4. Eight Ultra-faint Galaxy Candidates Discovered in Year Two of the Dark Energy Survey: Drlica-Wagner A., et al. 2015, ApJ, 813, 109

5. Beasts of the Southern Wild: Discovery of Nine Ultra Faint Satellites in the Vicinity of the Magellanic Clouds: Koposov, S. E., et al. 2015, ApJ, 805, 130

6. Discovery of two neighbouring satellites in the Carina constellation with MagLiteS: Torrealba, G., et al. 2018, MNRAS, 475, 5085

7. A whirling plane of satellite galaxies around Centaurus A challenges cold dark matter cosmology: Müller, O., et al. 2018, Science, 359, 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