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PD 0005+5106:摧殘小伴星的炙熱白矮星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研究成果發表,日期:2021年11月23日

一顆燃料耗盡的恆星仍然能猛力一擊。天文學家發現,一顆白矮星正在凌遲它的伴星 —— 可能是一顆低質量恆星或是行星,除了持續不斷的高熱和輻射爆發,還有無情的引力將這個伴星扯碎。

大多數的恆星包括太陽,在耗盡燃料、膨脹並冷卻成紅巨星,然後失去外層後,都會變成「白矮星」,是一種演化後遺留下的天體,會在數十億年裡逐漸暗淡。

一組科學家使用美國太空總署的錢卓X光觀測衛星和歐洲太空總署的XMM-牛頓衛星,研究了三顆白矮星的一些不尋常X光活動。通常,白矮星會發出低能量X光,研究人員也看到了這種情況。然而令人驚訝的是,這些白矮星也發出明亮的高能X光。

其中一顆白矮星更是脫穎而出。白矮星KPD 0005+5106具有高能X光輻射,每 4.7小時X光亮度會有規律地增加或減少。這種反覆出現的X光變化顯示有一個物體在KPD 0005+5106周圍的軌道上運行 —— 可能是質量非常低的恆星或是一顆行星。

來自低質量恆星或行星的物質可能會撞擊白矮星的北極和南極,產生高能X光輻射亮點。隨著白矮星和它的伴星相互環繞,朝向我們的熱點看起來會時有時無,導致觀測到的高能X光有規律性的變化。

這項研究的主持人、臺灣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朱有花表示:「在我們看到X光的資料之前,我們不知道這顆白矮星有伴星。我們用光學望遠鏡尋找伴星,但沒有看到任何東西,這意味著它可能是一顆非常暗的恆星、棕矮星或行星。」

KPD 0005+5106位於我們銀河系中,距地球約1300光年,是已知最熱的白矮星之一,溫度約為攝氏200,000度。相比之下,太陽表面的溫度約為攝氏5,500度。

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的共同作者Jesús Toala認為:「這顆伴星距離白矮星約 800,000公里,只有水星到太陽距離的三十分之一。無論這個天體是什麼,它都會被高溫炸毀。」

研究人員也檢視了這個天體是一顆約為木星質量的行星之可能性,並發現這會比暗淡的恆星或棕矮星與觀測資料更相符。根據他們的理論模型,白矮星會將行星上的物質拉到白矮星,在這過程中,行星只能存活幾億年,最終會被摧毀。這些偷來的物質繞著白矮星周圍旋轉,並發出讓錢卓衛星可以觀測到的X光。

西班牙安達盧西亞天文物理研究所的共同作者Martín A. Guerrero說:「對於這個基本上被引力持續撕裂的天體來說,這是一個緩慢的消亡。那將是一個非常不舒服的地方。」

另外兩顆白矮星也被認為是孤立的天體,但顯示出與KPD 0005+5106相似的高能X光輻射。以此類推,這表示它們也可能有微弱的伴星或是行星。

由塔斯馬尼亞大學的Joshua Blackman領導的微重力透鏡研究 —— 包括尋找來自遠處的光源但被中間的(透鏡)天體放大和彎曲的光 —— 最近宣布,一顆行星可以在白矮星演化過程中進入紅巨星階段時倖存下來。然而在這種情況下,白矮星和它的行星之間的距離比朱有花和她的團隊看到的還要大500倍!科學家可能需要更多雙星演化的理論模型,以了解為何這類行星或低質量恆星最終能與白矮星如此接近。

圖說:藝術家筆下描繪伴星(右上方棕紅色天體)物質被白矮星(中間藍色圓球)拉走的過程,物質會先聚積在白矮星周圍的橘色盤面上,再從白矮星的南北兩極撞擊進去。右下角為錢卓衛星拍攝到的X光影像。影像來源:(插畫)NASA/CXC/M. Weiss; X-ray (右下圖)NASA/CXC/ASIAA/Y.-H. Chu, et al.

參考資料:

相關論文於2021年4月發表在《天文物理學雜誌》。除了朱有花、Toala和 Guerrero,其他作者包括Florian Bauer(安達盧西亞天文物理研究所)、Jana Bilikova和Robert Gruendel(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美國太空總署的馬歇爾太空飛行中心負責管理錢卓計劃,史密森天文物理天文台的錢卓X光中心負責科學和飛行操作。

原文來自:Roasted and Shredded by a Stellar Sidekick

新聞聯絡:

朱有花特聘研究員,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Tel) 02-2366-5450,yhchu@asiaa.sinica.edu.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