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波能精確紀錄「恆星寶寶」的成長階段!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研究成果發表,時間:2018年8月22日)

嬰兒在眨眼間就長大,父母則希望一個重要鏡頭都不遺漏地詳加記錄。小嬰兒長得快,不僅是人類嬰兒如此,稱為原恆星的恆星寶寶也一樣,只不過加以記錄的不是父母,而是天文學家。天文學家藉「近/中紅外波長」觀測,可確定原恆星年齡多少,恆星演化階段為何。而在近/中紅外波段偵測不到的原恆星,則稱為「0級原恆星」,這也是恆星最早期的階段,對應恆星年齡不到30萬歲。但究竟是「早期」或「晚期」0級原恆星就難區分了。除了研究較後期的0級原恆星,天文學家也希望研究早期的0級原恆星,這樣才可以得知更多恆星寶寶成長的奧秘,事實上,早期階段的成長速度比晚期快,如果不往早期原恆星去找,寶寶成長的許多珍貴時刻恐怕會錯過看不到。

本圖局部放大的是ALMA望遠鏡在1.3毫米波段觀測到的SMM4A和SMM4B兩個原恆星的位置,背景是紅外波段的巨蛇座主要恆星形成區,由ESO望遠鏡拍攝。影像版權:ESO/ALMA(ESO/NAOJ/NRAO)/Aso et al.

同時,大家可能也知道的是,和恆星寶寶相同的,還在母親子宮中的人類寶寶(胎兒)也是一個成長快速的階段。使用超音波掃描的技術,父母在產檢時能聽到寶寶的心臟跳動,偵測到大腿骨生長多少,頭圍多少,甚至還能猜出寶寶是女孩或男孩,這些都是告知我們寶寶生命進展如何的重要指標。

要幫恆星寶寶成長的重要歷程做好紀錄,天文學家用的不是超音波掃描機,而是用毫米/次毫米波望遠鏡。為了探討0級原恆星的快速增長,中研院天文所(ASIAA)麻生有佑博士率領的國際小組,使用阿塔卡瑪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陣列望遠鏡(ALMA)觀測了3個0級原恆星,成功找到幾個特徵,能辨別區分這三個原恆星所屬的演化階段。類似於超音波掃描可以為「準爸媽」們提供的資料,專長於毫米和次毫米波的ALMA也能為天文學家提供很多細節。具體而言,這次的研究團隊就找出了四個恆星演化指標(1) 100 天文單位尺度上的塵埃盤生長,(2) 外流張角變寬 (3)一氧化碳從冰粒上脫附(其原因是溫度上升)(4)吸積衝擊波減弱。

這些成果突顯了在天文研究上,毫米波的重要性,可用於探索年輕原恆星演化的問題。尤其ALMA具備高空間解析度,甚至在小尺度上都能成功分辨型態,又能以高靈敏度偵測處於低溫環境中的微弱分子譜線,這些優勢都對本次研究成果的取得不可或缺。

論文主要作者麻生有佑博士說:從現在開始,年輕的小星星快速成長的寶貴時刻,將更精確地記錄在毫米波長上!

outflow_Chinese_0822.mp4

本研究論文發表於2018年8月7日出版的天文物理期刊,篇名:“The Distinct Evolutionary Nature of Two Class 0 Protostars in Serpens Main SMM4 ”,第一作者:麻生有佑。連結: http://iopscience.iop.org/article/10.3847/1538-4357/aacf9b/meta.

相關連結: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科學成果發表: https://www.asiaa.sinica.edu.tw/news/sciencehighligh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