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研究成果發表,日期:2025年9月16日
距離地球約5,500萬光年的橢圓星系M87,中央潛藏著質量超過太陽60億倍的超大質量黑洞。EHT是一個由全球多座電波望遠鏡組成、形成如同地球大小的觀測網。2019年,EHT首度公布M87中心的「黑洞陰影」影像;2021年,更揭示了M87黑洞周圍的偏振訊號。如今,科學家比較2017、2018與2021年的觀測資料,進一步揭開黑洞附近磁場隨時間演變的樣貌。
本研究共同主持人、哈佛—史密松天文物理中心天文學家Paul Tiede表示:「令人驚訝的是,黑洞周圍亮環的大小多年來保持一致,驗證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預測;但偏振的樣式卻大幅改變!這意味著事件視界附近的磁化電漿不是靜止的,而是非常動態且複雜,讓我們的理論模型面臨挑戰。」
另一位共同主持人、荷蘭Radbopund大學助理教授Michael Janssen補充:「EHT持續進步,每年都有新的望遠鏡加入、更精密的儀器、新的科學問題與演算法,這些努力融合在一起,讓我們能不斷獲得新發現,也帶來更多待解的謎團。」
研究顯示,從2017到2021年間,黑洞周圍的偏振方向發生了「翻轉」:2017年磁場呈現一種螺旋方向,2018年逐漸穩定,而到了2021年則完全反轉,呈現相反方向的螺旋。這種變化可能受到黑洞內部磁場結構與外部效應(例如來自前景電漿的法拉第旋轉)的共同影響。累積的觀測結果顯示,黑洞附近是一個持續演化、動盪的環境,磁場在其中主導了物質如何落入黑洞,以及能量如何向外噴發。
韓國慶熙大學助理教授、也是中研院天文所訪問學者的朴鍾浩強調:「偏振方向從2017到2021年的翻轉完全出乎意料,這挑戰了我們的理論,也顯示我們對事件視界附近仍有許多未知。」
中研院天文所GLT/VLBI計畫科學家黃智威提到:「儘管全球新冠疫情還在肆虐,2021年的EHT觀測仍照表定進行。 EHT陣列中的許多望遠鏡都在組織協力上面臨困難,對於地處偏遠的格陵蘭望遠鏡(GLT)來說更是挑戰。我們利用望遠鏡仍在研發中的遠端操作功能,成功完成了任務,而後所建立的遠端操作程序顯著改善了望遠鏡操作的管理和調度。」
值得一題的是,2021年的EHT觀測中新增了兩座望遠鏡——位於美國亞利桑那州的Kitt Peak,以及法國的NOEMA——大幅提升了整個陣列的靈敏度與影像清晰度。這使科學家得以首次透過EHT觀測,限制M87相對論性噴流根部的輻射方向。這股噴流是由黑洞附近噴射出的狹窄高能粒子束,速度接近光速。同時,中研院天文所主導及支援的GLT與馬克斯威望遠鏡(JCMT)的升級,也讓2021年的資料品質更上一層樓。
加拿大理論天體物理研究所Humboldt Feodor Lyne學者暨德國Max Planck電波天文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負責此計畫校準工作的Sebastiano D. von Fellenberg認為:「更精確的校準帶來了驚人的資料品質提升與陣列效能進步,新的短基線——例如NOEMA與IRAM 30米望遠鏡,以及Kitt Peak與SMT之間——讓我們首次能對微弱的噴流根部輻射加以限制。這種靈敏度的飛躍,也讓我們更有能力偵測到細微的偏振訊號。」
像M87這樣的噴流,在星系演化中扮演關鍵角色,不僅能調控恆星的形成,也能在極大尺度上輸送能量。M87強大的噴流橫跨整個電磁波頻譜,包括伽瑪射線與中微子,成為研究這些宇宙現象如何誕生與被驅動的獨特實驗室。此次的新發現,正是解開其中謎題的重要一環。
那不勒斯大學天文學教授、EHT計畫科學家Mariafelicia De Laurentis重申:「這些成果展現出EHT正逐步發展成一個成熟的科學觀測站,不僅能提供前所未有的影像,更能建立起對黑洞物理持續且有系統的理解。每一次新的觀測行動,都讓我們的視野更開闊,從電漿與磁場的動態,到黑洞在宇宙演化中的角色,EHT都在不斷推進我們的認識,是非凡科學潛力的具體展現。」
隨著事件視界望遠鏡合作計畫持續擴展觀測能力,這些最新成果正逐步揭開M87黑洞周圍動態環境的面紗,讓科學家對黑洞物理更加了解。
事件視界望遠鏡(EHT)合作團隊公布的新影像,揭示了M87超大質量黑洞周圍磁場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動態環境,其偏振結構隨時間呈現不同樣貌。影像顯示,M87黑洞的磁場在2017年呈現一種螺旋方向,2018年趨於穩定,而到2021年則反轉為相反方向。這些累積的偏振變化顯示,M87黑洞與其周圍環境始終持續演化中。影像來源:EHT團隊
補充資料:
EHT有來自非洲、亞洲、歐洲、和美洲400餘位研究學者參與。 這項國際合作致力於構建一座相當於地球大小的虛擬望遠鏡,藉以獲取史上細節最詳盡的黑洞影像。EHT 在各國大量資金支持下,用新穎系統串連現有望遠鏡,創造了一種具備前所未有之高角解析力的新型天文儀器。
參與 EHT 計畫的望遠鏡是:ALMA、APEX、IRAM 30米望遠鏡、IRAM NOEMA天文台、馬克斯威望遠鏡 (JCMT)、大型毫米波望遠鏡 (LMT)、次毫米波陣列望遠鏡 (SMA)、次毫米波望遠鏡 (SMT)、南極望遠鏡 (SPT)、基特峰望遠鏡和格陵蘭望遠鏡 (GLT)。資料在馬克斯普朗克電波天文研究所(MPIfR)和麻省理工學院海斯塔克天文台進行相關處理,後續資料處理由國際團隊合作完成。
EHT聯盟由13個主要機構組成: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亞利桑那大學、芝加哥大學、東亞天文台、法蘭克福歌德大學、電波天文毫米波研究所、大型毫米望遠鏡、馬克斯普朗克電波天文研究所、麻省理工學院海斯塔克天文台、日本國立天文台、圓周理論物理研究所、拉堡德大學和史密松天文台。
論文發表於:The Event Horizon Telescope Collaboration, Horizon-scale variability of from 2017--2021 EHT observations, Astronomy & Astrophysics, September 16, 2025
黃智威 博士,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02) 2366-5425,cwhuang@asiaa.sinica.edu.tw
周美吟 博士,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02) 2366-5415,cmy@asiaa.sinica.edu.tw